當前位置:首頁-養殖技術
新生仔豬6小時內做好這3點,讓小豬更好養 |
2016-12-19 14:23:54 |
新生仔豬6小時內做好這3點,讓小豬更好養
“新生仔豬6小時內溫度達到33℃;新生仔豬6小時內不給予任何傷口;新生仔豬6小時內吃夠300g左右的初乳”有利于提高仔豬活力,降低斷奶前仔豬死亡率。
基于仔豬的生產現狀、生理特點以及實際生產中新生仔豬的保護誤區,PSY應用研究院技術專家戴建華提出“新生仔豬6h保護理論”——“新生仔豬6小時內溫度達到33℃;新生仔豬6小時內不給予任何傷口;新生仔豬6小時內吃夠300g左右的初乳”。
缺氧
第一,現代基因型母豬的生產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如產仔數、瘦肉率、生長速度等,但要承受更大的營養和體力壓力,體質不斷減弱。目前大面積飼養的長白、大白、大約克夏等國外引進的瘦肉型品種母豬和國內新培育的母豬最容易發生滯產,產程通常長達6~8h,仔豬在出生前或多或少因臍帶斷裂過早、被過度擠壓、代謝損傷(生理性酸中毒)等原因引起仔豬在子宮內缺氧,CO2和乳酸水平持續上升,血液pH值下降,可誘發腸蠕動和肛門括約肌松弛,導致胎糞排到羊水中,同時仔豬缺氧提前發生呼吸而吸入羊水或胎糞發生呼吸障礙,出生后普遍皮膚蒼白、活力較差。因此,在仔豬出生落地時首先應保持臍帶連著立即用干毛巾擦凈口鼻腔黏液,幫助其恢復自主呼吸,讓新生仔豬不處于一個缺氧狀態。
低溫
第二,與此同時,新生仔豬的體溫調節中樞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少,被毛稀少,并且提供熱能的體脂和糖原儲備不足,抗寒能力極差。出生后由子宮內環境轉變到外環境,由恒溫轉向變溫,仔豬極易受寒而腹瀉;新生仔豬出生后應立即擦干仔豬全身粘液,盡可能避免因體表水分蒸發而損失過多的熱量。并保持最初保溫溫度在33-35度,防止新生小豬體溫過低和活力較弱的問題。同時不管是在冬天還是夏天,在南方還是在北方,在仔豬初生階段都要有完善的保溫設施,否則在當前的晝夜溫差極大的情況下,仔豬就會頻頻出現凍死或拉稀現象。
無免疫力
第三,由于胎盤結構的特殊性,仔豬不能獲得母源抗體的被動免疫,而新生仔豬的主動免疫在3-5周才逐漸發育成熟,如黏膜免疫系統產生白細胞介素和對分裂原反應的功能在出生后3周才逐漸成熟,8周齡開始所有免疫指標達到成年值。主動免疫中非特異性免疫反應是先天的,其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細胞是防止細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占血液中淋巴細胞的50%,仔豬出生時已有嗜中性粒細胞,但趨化反應性低,吞噬功能不明顯,殺菌能力較弱。加上當前很多豬場在母豬分娩時產床和母豬后軀都未經過擦洗和消毒干凈,豬場環境衛生較差,病原譜十分復雜。在仔豬出生后,未吃初乳前,既未獲得母源抗體的被動保護,自身主動免疫系統又未發育成熟,仔豬的免疫力幾乎為零,所以這段是最容易被感染的階段。
Coalson和Leoce報道新生仔豬在出生后1h內只要吃到40-60g富含免疫球蛋白的初乳,就能夠獲得足夠的被動免疫。除參與腸道粘膜免疫的抗體IgA既可從外源途徑獲取,其余母源抗體必須從初乳中獲得,因此母乳中抗體水平直接影響仔豬的免疫能力,但在目前的養殖條件下,不僅是復雜致病性強,同時要想減少應激而進行的剪牙斷尾等工作對小豬的免疫力要求也不斷提高,母豬奶水中的母源抗體水平也不能得到足夠保障,如果我們只吃一個小時的初乳已經不能滿足小豬健康保護的需要了。
因此,如何盡早地讓新生的小豬快速獲得足夠的非特異性免疫力就成為小豬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加之如果此時我們進行的日常操作,如剪牙、斷尾、去勢,超免等將會給仔豬帶來巨大的應激,在沒有吃到初乳前小豬并不具有免疫力,同時操作留下的創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仔豬被感染的風險。對于小豬的健康來講無疑就是雪上加霜;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在仔豬保溫干燥后盡早讓小豬吃到初乳,特別是最初6個小時內的初乳(母源抗體在最初的6h內是含量最高60-100mg/ml)。
并且對于仔豬的一些護理工作,如剪牙、斷尾、去勢等工作,一定要在吃到6個小時的初乳后進行,如果吃初乳太遲,小豬就不能得到足夠的初乳IgG,這樣仔豬就得不到較好的保護,小豬的問題就大增加。同時讓小豬盡早的吃到初乳,也能防止新生小豬免疫空白期過長而造成感染。有些同行豬場采用的只吃一次初乳的做法是不能完全保護好仔豬的健康的,一方面,母乳中的抗體不能充分利用,加一方面,當前的養殖環境十分惡劣,僅僅一次初乳50g左右已經不能完全保護好我們的新生仔豬不受到外界多而復雜的病原的侵襲。因此現在許多豬場在同樣的管理下小豬卻接二連三的發生了諸如拉稀等一系列的問題。
新生仔豬6h保護理論是在充分了解仔豬生產現狀及仔豬生理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護理方法,并依據科學的理論解決了以往仔豬護理操作上的一些誤區及爭議,更有利于提高仔豬活力,降低斷奶前仔豬死亡率,對提高豬場生產成績及經濟效益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作者:戴建華 來源:PSY應用研究院
|
上一篇:新生仔豬的護理細節
下一篇:養羊巧加飼料添加劑 |